人类离灭族还有多远?(没看“美人鱼”的慎点)

admin2025-07-31蔡垒磊30

看到标题,很多看官会以为这篇文章是关于星爷的新电影“美人鱼”的影评,其实真的想写一篇,因为今天看完以后还是挺有感的,我也确实会点到一些,只是我们这里并不是时光、豆瓣,抒发情感的事儿就交给别人去做吧,我们这里是学习知识、追求真理、共同进步的社区。


封面用了“美人鱼”的,因为我是星爷的脑残粉,星爷95%以上的片子都是如数家珍(留下余地是因为可能有不知名的小片漏下),而且今天的学习内容也确实跟“美人鱼”这部电影有关,先说下,我给电影打8分以上。


“美人鱼”前半段都维持着一部喜剧片应有的搞笑,熟悉我的人都知道,我吃这一套,但对那些刻意模仿星爷的表演,我只能给一半的分。哪怕邓超、罗志祥等人在这部片子里再努力想演得像星爷一点,我只能说,同样的台词、同样的语气、同样的神情、同样的无厘头,只要镜头前面不是周星驰,都会显得无比刻意,因为世上再没有第二个星爷(跟他最接近的应该是张卫健)。后半段开始,整部片子开始进入真正的主题,对环境的肆意改造,人类和人鱼的相爱相杀,几番精彩(不能再剧透了,具体大家进影院欣赏),然后引申到我们今天的主题:这个地球是不是人类的,人类离灭顶之灾还有多远?


我们是什么时候有环境保护这个概念的呢?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·卡逊出版了一本书,名为《寂静的春天》,书中阐释了DDT(农药杀虫剂)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,正是由于这本书,美国开始重视起来(又是美国),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保局,然后1972年就有了“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”和著名的《人类环境宣言》。这些数据反映出,人类开始对环保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是在四五十年前,那么为什么是四五十年前呢,不是几千年前也不是几千年后呢?是因为那本书的出现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吗?(关于黑天鹅,我之后会独立开一课来讲)不是的,其实它的出现是有必然性的,就像马云出现的必然性一样。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,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必然会紧跟世界脚步,没有马云做阿里巴巴,就会有李云做阿里九九,他们从本质上是被时代推着走的。这本书也一样,人类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文明时代以后,自然就会关注到环境的问题、动植物保护的问题(本质上动植物也是环境的一部分),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前身——动物保护联盟(WFPA)就是五六十年前建立的,你可以看到这两个时间还是比较重合的。


为什么进入到文明时代以后,就会关注到环境问题?就会关注到动物保护的问题?因为那个时候人类真正足够强大了。只有够强大,才会撇除资源的竞争关系,而去关注资源的总量和再生问题,只有彼此差距够大,才会消除对抗情绪转而用怜悯来代替。想问为什么?如果你平时有稍加观察就知道了,对你疾言令色之人如直属上司、同事等,除了跟你有利益冲突以外,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你们差距不大导致的。如果是足够大的官来走访基层干部或困难群众,都是和颜悦色、关爱有加的,你可以说他们作秀,但事实上,他们的确没有把自己同困难群众当成同一个物种来看待,他们是带着上帝看待众生的角度过来的,因此充满了和蔼、怜悯,因为彼此之间的差距太大了,根本产生不了竞争,人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,才会有很多“正能量”涌现出来。文明时代以后,人和动物的差距已经差不多真正达到了上帝和众生的差距。


一直以来,地球上所有的生灵都一直处在生态的动态平衡之中,什么是生态的动态平衡?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,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、生物各种群之间,通过能量流动、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,使互相达到高度适应、协调统一的状态。这种平衡是动态的,只要外部环境不作出快速的惊天巨变,它都能通过相当快速的自我修复达到新的平衡。比如我们一段时间突然喜欢吃某种鱼了,然后渔民就会多捕捞一些这种鱼,那这种鱼就会快速减少吗?不一定,它每一次减少都会影响到它的食物链上端,使他们的食物减少(假设它们不吃别的),数量也会同步减少,这样天敌少了以后,这种鱼的数量就又相对多了,对食物链下端的影响也是同理,这样一步步会影响到整个食物链达到新平衡。这只是一种现象和一种鱼带来的影响,事实上,每个物种都在经历着变化,彼此之间也在互相进行着影响,处于一种混沌的稳定状态(关于混沌理论,后面也会专门开一课来讲),这就是动态平衡。了解了生态的动态平衡后,各位“请辩”的粉丝们可不能再跟着别人用“大自然的报复”这个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的词语了,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修复,也无时无刻不在动态平衡中,至于平衡的结果是死了多少人、毁了多少房屋等,那都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结果。而且要搞清楚的是,自然是没有感情的,修复的时候并不是针对人类或某个生物群体,你死了或者伤了是因为你自己刚好在那儿,这跟“报不报复”没有一毛钱关系。


近年来,人类越来越重视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,原因是物种灭绝得太快。有人为人类进行了辩护,说在人类出现之前,物种也一直在持续减少状态,99%曾经存在过的物种都灭绝了。这是正确的,但他没有提到的一点是,速度却大有不同。据统计,现如今地球上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灭绝,速度是几百年前的100倍以上,而生成新物种的速度却还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?其本质,是由于人类发展太快导致的。对动物来说,每增加一种技能或改变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及其漫长的时间,但对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的人类来说(也就是近100年左右),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,这使得人类占有资源、使用资源、改变资源的速度变成了指数曲线,自然环境自我修复的速度也就必须是指数曲线,动态平衡的状态变化也变成了指数曲线,这给我们造成一个直观印象就是,自然环境变化得太快,其实本质是因为我们变得太快。


有人说,物种灭绝得快、环境变化得快,不见得人类会灭绝,只要人类制造生态系统闭环,一样可以自给自足,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忽视了指数曲线的威力,还没等形成闭环,以指数曲线的发展规律,未来几十年、一百年后,物种的消失速度可能是一天10万种甚至更多,而生态的动态平衡速度也会快到你来不及反应,可能今天还是40摄氏度,明天就是零下40摄氏度,而人类的进化能否跟得上这个速度,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
所以本质上,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,照现在的情况下去,我们主宰地球的时间很可能剩不了几百年了。我们当然要继续发展,继续探索,继续开疆拓土,但必须坚持在自然环境能通过自我修复大致保持现有状态的底线内。如果有一天,新的生态动态平衡真的要以毁灭人类作为代价,虽然最终还是会有最适应新环境的生命体“主宰”地球,可能会留下“人类到此一游”的历史记录,这也是非常正常的,毕竟人类也只是地球的“房客”之一。但对于人类本身来说,未尝不是一种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