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心
第一节
26岁现象决定人生能否做长做好一件事
能力是其次的,眼界格局胆识才是人生底色
宏观着眼微观着手
第二节
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。
选择读书是第一个正确的选择。
他们觉得上学没有用……但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是逐步拉大的。人家干一年顶你干三年。
今天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。
破山中贼易,灭心中贼难
真正的自我需通过改变实现,恐惧源于“把自己看得太重或太轻”。
向经验者学习可缩短试错路径,需结合实践验证建议。
跟对人、听对话、做对事。”; “读万卷书不如高人指路。
稻盛和夫公式:成功=努力×能力×思维方式(-100到100分)。
选择大于努力,但没有努力是万万不能的。
成功需经历“看得见→抓得住→把得稳→跑得快”的递进过程。
短视频设计利用即时满足,但个人需追求延时满足(如抖音创始人案例)。
通过“读万卷书→行万里路→阅人无数→高人指路→自我顿悟”提升认知。
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要看到的世界。
世界对个体只有考验,经受住考验才能留下
感受力不足导致学习困难、感受力分为混沌、灵感、经验、直觉四个层次
感受力培养方法:通过手、嘴、眼、耳、鼻训练感受力
第一层:用手写、用嘴读;第二层:用眼看、用耳听;第三层:用鼻闻
"感受力是你对于事物内在规律的一种把握"
成长的第一个真相:"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考验二字",世界对个体只有考验,经受住考验才能留下
成长的第二个真相:从小学到工作,难度和压力逐级递增,你会越活,你越活会越觉得难,觉得累
成长的第三个真相:面对困难必须继续前行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方为人生之大积极,从绝望中寻找希望,人生终将辉煌
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:要意识到更大的世界,避免固步自封,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之外,还有一个更大的、更精彩的世界
问题解决的三个层次:想法、方法、知识
简单题=知识运用;
中等题=方法+知识;
难题=想法+方法+知识
中低等难度问题的又快又准处理,才能为难题解决储备时间
日常专攻难题却考不好,是因考场没时间深入思考
做事三阶段:意识→意愿→行动
行动四步骤:开始做→用力做→有方法做→忘我做
世界上最缺的不是方法,而是意识到某事值得做
主动展示才干比被动等待更重要; 才干=解决问题的能力
成功者的三大核心品质:1. 打得开(格局); 2. 下得去(执行); 3. 上得来(表达)
对应解题:迷茫探索→专注攻坚→豁然开朗
全然投入的意义通过全然投入达到自娱自乐的最高境界,提升学习、事业和人生的效率 如何区分“被动学习”和“全然投入”
在做事前避免主观评判,以无的状态接受事物本质 清空≠放弃思考,而是避免预设干扰
通过身份代入(如“我就是这道题”)深度感知对象 如何避免机械代入,真正实现共情式学习
自娱自乐的高阶能力 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专注和热情(如录课案例)自娱自乐与自我欺骗的边界
思维卡顿的解决方案 通过重复训练+限时训练贯通思维断点 卡顿根源分析(知识/方法/思维层)
身体放松→俯视问题→精准切入(对比中等生的仰视模式) 身体姿态对思维的影响机制
通过物理动作(后退观察+快速解题)重塑思维习惯 动作训练与思维转化的神经科学依据
26年持续练习全然投入的复利效应 短期见效与长期主义的平衡
---------------------
批判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论调,以80后、90后为例说明社会偏见 每代人都有其独特价值,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年轻人 “未来一定是属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的”
父母应避免用放大镜审视孩子,需提供成长型环境 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与成长生态 “你要用发展的眼光、变化着的眼光去看待问题”
个人成长案例(从农村到教师)强调信念对人生的支撑作用 精神单纯与积极选择是应对现实困境的关键 “信念是支撑成功的最关键点”
80后、90后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历史验证 时代评价需滞后检验,年轻人终将证明自身价值 “80后没有垮掉,90后没有烂掉”
------------------
强调课本知识的基础性,通过重复阅读、摘抄、归类练习掌握核心内容 函数概念、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灵活应用 "课本是根本,重复是关键"; "能力是训练出来的"
学生需通过扎实的课本学习实现分数自由,进而获得喜好和精神自由 分数段划分标准(小学92+/初中108+/高中115+) "没有分数的自由,何来精神的自由"
将学生分为混沌、灵感、经验、直觉四类,对应学渣、学弱、学霸、学神 直觉类学生的特征与培养路径 "思想深刻,精神单纯"
通过鲲鹏隐喻阐述"小大之辩",引申学习需突破"有所待"的束缚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(如"水击三千里") "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变"
五步学习法:朗读→摘抄→归类→复述→限时解题 例题与习题的关联性分析 "只有慢下来才能快起来"
------------------
强调自我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核心地位 四种教育维度:家庭教育(起点)、学校教育(知识)、社会教育(历练)、自我教育(决定性) "你跟别人的区别在于你在不断养育自己"
学生分为四类:混沌类(学困)、灵感类(中等)、经验类(学霸)、直觉类(学神) 教师主要能教前两类,学神级学生是自我培养的结果 "班级里成绩极其优异的同学一定不是老师教出来的"
分数→解题能力→知识理解→思维方式→觉悟(品质心性+方法意识) 越底层因素越关键:简单题(知识)、中等题(方法)、难题(规律) "解题时俯视/平视/仰视视角决定解题效果"
"世界是客观的,但在不同人眼中不同"
了解(知表象)→理解(有感觉)→掌握(懂规律)→运用(直觉反应) 对应解题表现:了解层→只能做简单题 运用层→达到知行合一 "学霸解题靠步骤分析,学神解题靠直觉反应"
品质心性(下得去/上得来/打得开) 方法意识(五大要点) 思维方式(进得去/出得来) 下得去是根基:能卑微做小事才能成就大事
"真正的坚强是被踩倒后仍能挺立" "教育是影响和储备的过程"
教育终极目标 达观开放的人生姿态 + 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 世界观成熟三要素:
1. 如何看待世界
2. 如何看待人生
3. 如何判断价值
"所有学习都是为了看清真相"
"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,是价值实现的标尺"
财富获取三境界 小富靠勤 → 中富靠智 → 大富靠德 德指"按客观规律做事" "追求理想顺便拿分,分数是能力副产品"
"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..." 强调磨难对成长的必要性
恐惧源于对事件赋予的意义而非事件本身(王阳明"破山中贼易,灭心中贼难") "凡知觉处便是心"的哲学解读
1. 认知平等(所有人本质相同); 2. 接纳恐惧(杰出者同样存在恐惧); 3. 行动破局(体力付出→心理坚持)=======行动与思虑阻塞的悖论关系
1. 迷茫期("独上高楼"); 2. 坚持期("衣带渐宽"); 3. 顿悟期("灯火阑珊")与孟子理论的对应关系
家庭教育(底层素养)→学校教育(知识方法)→社会教育(责任历练)→自我教育(知行合一)------社会教育中的"空乏其身"实践
1. 立即行动破解思虑阻塞; 2. 坚持投入突破无效期; 3. "世上无人"心法(阳明哲学) ---- 行动优先与结果焦虑的矛盾
发现恐惧→面对恐惧(做自己)→超越恐惧(升华自我)的螺旋上升过程 -----恐惧程度与成长目标的正相关性
认知边界拓展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基本认知规律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思维方式 "任何一件事都经不起你对他的颠三倒四、翻来覆去的揣摩"
学习方法论 总结归纳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体系 曾国藩读书法:高声朗诵+密咏恬吟 "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"
自我提升路径 持续"养自己"是成长核心 揣摩(琢磨)-参悟-实践循环 "知行合一:知道的东西做不到就是假东西"
认知四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→知道自己知道 见识拓展的递进模型 "一个问题在你看见时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"
教育要传递可操作的思维工具 进出思维训练法(出得来/进得去) "道可道非常道,越虚的道理越需要反复揣摩"
宇宙视角视频作为思维训练载体 空间尺度转换训练法 "从几个孩子到宇宙尽头的视觉演绎认知层级"
"如果我说的道理自己没做到,那就是假的"
霍华德·加德纳提出人类智能分为8类:言语语言、数理逻辑、视觉空间、音乐韵律、身体运动、人际沟通、自我认识、自然观察智能
人生成长是“发现自己、做自己、升华自己”的过程:1. 发现擅长点 2. 极致训练(用力→用心→提炼方法)3. 迁移方法论至其他领域 “一行通,行行通”底层规律迁移
通过“刑法(切入点)、方法(步骤)、工具(执行)”三维度判断问题解决能力:刑法到位→擅长难题;方法到位→擅长中档题;工具到位→擅长基础题 区分“擅长领域”与“短板领域”的评估标准
成本原理:成功取决于最强能力而非短板;短板原理:传统木桶理论强调补短板 李博老师主张“发挥极致优势”而非均衡发展
1. 接受能与不能 2. 以“应不应该”而非“喜不喜欢”决策;引用鲁迅“真的勇士敢于直面现实” 勇敢=承认不足+担当应做之事
所有学习旨在:1. 看清真相 2. 成熟三观 3. 成为“被需要的人” 引用阳明哲学“知行合一”论证价值实现路径 “价值在被需要中呈现”
远观事物时的预设障碍源于自我限制,需“走出思维牢笼” 卞之琳《断章》诗歌隐喻主观视角局限 “我的问题是我的问题,他的问题是他的问题”
“慢书写”可具象化时间体验,呼应“长长的日子,闲闲的功夫”生活哲学 灯下书写场景描述 “感觉时间在耳边流淌”
聚焦成本原理(强化优势智能) 需警惕极端专业化导致的综合能力失衡
方法论迁移(从擅长领域提炼底层规律)跨领域适用性需验证
“三观成熟”优于知识灌输 短期应试需求可能形成阻力
下一次 :第14课